酸洗磷化、電泳 采礦業利潤暴增12.4倍 告別連續四年虧損
采礦業利潤暴增12.4倍 告別連續四年虧損
9月23日-25日,由國土資源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國礦業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17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天津市舉行。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開幕式上公布了一個令人意外而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的數據——在連續4年利潤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2.4倍。
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彭齊鳴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說,采礦業的復蘇應該放在全國和全球經濟發展中去看,全球行業復蘇,中國去產能結構性調整等原因,都會影響到采礦業的發展。
國土資源部儲量司司長鞠建華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礦業來說,是一項重要改革。隨著去產能效果的顯現,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應該說礦業市場(煤炭市場)整個情況還是非常好的,很多煤炭企業現在也感覺到一種“春天”的感覺。
中國礦業聯合會副會長、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景河則表示,礦業領域很多價格大漲,但是有些東西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因為現在供給側有政策的特點。“假設像煤炭,供應過剩10%,你干掉20%,市場緊缺10%,價格就暴漲。這個產能并沒有實質性的減少。國內產能很快就有海外替補。”
本輪礦業復蘇呈現新特征
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仍處于高速發展期,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中國“三大戰略”、一系列專項政策為推動礦業復蘇注入新動能,是大宗原材料礦產需求的重要支撐,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促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產業快速發展,也使新技術礦產資源需求穩定增長。
中國五礦集團總經理助理、五礦勘查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炯輝在礦業大會論壇上表示,全球經濟總體呈緩慢復蘇態勢,礦業供需基本面轉好,礦業已基本脫離周期性調整的低谷期,鍵入筑底復蘇節階段。當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帶來的需求增長,已成為判斷全球礦業長期發展的關鍵。
王炯輝認為,中國仍將保持金屬礦產里的旺盛需求。本輪正在復蘇的礦業市場是由供給和需求關系決定的,回歸了礦業發展的基本屬性,但這輪礦業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繁榮期,現在呈現新的發展特征。這輪礦業復蘇最大特征是變化,表現于礦業發展軌跡為裂解,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仍將持續礦產品的傳統發展規律,其中,銅和鋁將對未來新材料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優質資源將更為稀缺。資源勘探開發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新建項目和擴展項目的進度將遇到更大挑戰。
陳景河認為,中國是一個礦業大國,中國的礦基本金屬消費量占全球30-50%,自給率較低,對外依存度高,現在有些企業走到海外,近年來發展比較快,走出去速度比較快,但是中國企業是后來者,目前擁有、控制的金融礦產資源總體來說比較少,總體質量來說也是比較低的。這是由于礦產資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在國內的消費需求又是很大的,所以中國的礦業發展比較畸形,消費量非常大,但是實際上自己持有的資源量和產量還是比較低,這個不均衡,經濟全球必然要求礦產資源全球的配置,走出去是中國企業特別是有志的礦業企業必然的一個選擇。
供求再平衡被認為是推動主要礦產品大幅度回升的原因之一。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彤說,中國的PPI結束連續四年同比下跌的狀態,2017年1-7月同比漲幅6.4%,其中采礦業的PPI同比漲幅高達26%。其中,中國鋼鐵有色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明顯回升,大型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已經回到了比較正常的水平,采礦業盈利大幅回升。2017年1-7月,采礦業利潤同比增長將近8倍,這個數據非常可觀,而2016年和2015年同比則是下降的。
去產能形成的結構性調整似乎也在影響采礦業。鞠建華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礦業來說,是一項重要改革。隨著去產能效果的顯現,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應該說礦業市場(煤炭市場)整個情況還是非常好的,很多煤炭企業現在也感覺到一種“春天”的感覺。另外是建材與非金屬,特別是沙石建材這類的礦產資源開發的量,去年已達到200億噸以上,這個量是非常大的,成為礦業領域增長的一個很大的亮點。
礦業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礦業聯合會副會長陳景河曾對中國礦業行業的數據進行了統計,看完以后非常吃驚。“2016年下半年的礦產品有比較大幅度的反彈,但是2017年中國500企業發展報告當中看,礦業行業形勢非常嚴峻。”陳景河說,500強里面43家企業虧損,其中礦業企業有30家,占70%,這還是去年行業回暖后的數據。
陳景河說,2016年,中國礦業是所有行業表現最差的,中國礦業企業大而不強。但是礦業行業有幾個特點,比如說礦業項目是投資周期非常長,甚至有幾十年,不確定性非常大,從地質勘查來說,包括礦業開發來說,成為風險最大、最艱苦又最不賺錢的行業。但是資本的天性是趨利的,“一個沒有持續資金關注和重視的行業,發展的前景我認為是非常堪憂的。”
“現在大家也不要認為說去年下半年跟今年上半年礦業市場有一些恢復,大家非常高興。”陳景河說,很多價格漲很多,但是有些東西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因為現在供給側有政策的特點,假設像煤炭,供應過剩10%,你干掉20%,市場緊缺10%,價格就暴漲。這個產能并沒有實質性的減少,國內產能很快就有海外替補。
去產能和環保壓力下的采礦業
鞠建華說,去年確實像市場所感受到的,礦業市場的不景氣也造成了礦業投資的大幅下降。從管理的角度,探礦權和采礦權雙雙減少,去年應該說地質勘察投入是連續四年下降,固定資產投資是連續三年下降,去年也是同比下降了20%。在開發利用方面,應該說今年上半年有所止跌回穩的態勢,到今年7月份之前由于礦產品市有所好轉,固定資產投資有增速、有明顯止跌的勢頭。
此前,國土部等六部門印發了《綠色礦山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了綜合利用好優先配置礦業權、優先給予支持。另外在其他方面,對于采石取土成片連片的地方,依法依規進行礦產資源整合,增加可開采資源量。
王炯輝說,綠色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礦山綠色開采和環境保護的觀念下,環保已經成為對資源勘探開發利用的硬性要求。這將加大礦業開發的剛性成本,縮小可供勘查開發的地質空間,對資源勘探帶來更多挑戰。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副秘書長馬增風在前述礦業大會上說,在礦山中最頭疼的就是“散小亂污”,這些企業集散度比較低,小礦山占比比較大。今年國家對環保力度非常大,體現了國家對他檢查的力度。總的來看,國土、安檢環保等部門,不斷加大生態、環保、安全執法督查里,對礦山生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伴隨著各項改革任務的落實和執行督查監管到位,國內礦山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古德生從技術層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古德生說,中國礦產的情況是大礦床少、中小礦多,在整個金屬礦山中,小礦山大概占83%,是制約我國金屬礦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很多是來自于中小礦山。
古德生認為,應該加強礦企資源整合、礦山轉型升級。整個過程中的三個攻關是:第一是建立區域礦山集約化生產系統。第二是開展深部勘探、增加資源儲量,這是當務之急。第三是主動適應企業生產方式的大轉變,著力抓好礦山轉型升級的三件事,更新采掘設備、變革三類礦體的采礦方法,推進礦山信息化的建設。
古德生說,現在安全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大家都很重視,要搞綠色開發,但是很多問題都出在中小礦山。所以對中小礦山“多、小、散”礦群的開發,走節約化是必要的,只有這條路才會有現代化,否則就沒有現代化的未來。